管家婆一码一肖免费资料

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热点 详情
专家研讨会学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专家研讨会学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底线任务与双轮驱动如何作为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邓荟雯
  • 作者:陈彦宇
  • 2024-04-13 09:04:18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之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观察策划了学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系列会商。近日,与会专家与基层代表以“学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底线任务与双轮驱动”为主题展开交流研讨。

坚决守牢国家粮食安全底线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三农”工作的底线任务。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张合成认为,守好粮食安全的底线基础和前提是要算好“三笔账”。一是关于粮食的成本收益账;二是农民增收账;三是粮食进口账。只有这三笔经济账算明白,粮食安全的底线才能牢不可破。

相比2012年,2023年我国粮食增产8318万吨,其中单产的贡献率远大于面积的贡献率。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研究员钟钰认为,未来稳面积、增单产需要增加对粮食技术和智能装备的补贴力度,加快培育高质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档升级,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坚决守牢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必须守牢耕地这个命根子。“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是不断减少的,十年内全国16.5%的耕地出现了‘非农化’‘非粮化’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陈印军表示,我国耕地当前面临着“减少容易增加难,破坏容易修复难”的问题。未来,既要坚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不动摇,同时要在优化基本农田划分方案的基础上将基本农田全部建设成高标准农田,并在严肃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核实处置工作的基础上,实现高标准农田新建、重建、管护三同步,确保“高标准农田”成为真正的高标准农田。另外也要加强对耕地质量的全面保护与建设。

农业农村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刘奇认为,以双轮驱动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应该从三个层面推进。第一个层面,在思想理念上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大资源观、大市场观、大生态观、大节约观;第二个层面,要处理好粮与食、上与下、工与农、南与北、内与外、种与吃、产与销、量与质、国与家等多对关系;第三个层面,要扎实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藏粮于地”应该遏制“非农化”“非粮化”“非耕化”“非绿化”,“藏粮于技”最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科学素养,将各项技术真正落实到位。“大农业观和大食物观为新时代保障国家安全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研究员龙文进提出,要从全产业链、农业多功能性、国土大资源、农业大市场、政策多目标等角度,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认为,从大农业观和大食物观出发,要基于地域特征合理开发耕地的多功能属性,从而实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2024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过渡期的第四年,也是关键一年。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保持政策不脱节、帮扶不脱钩,加强政策的协同性和一致性,落实帮扶切实举措,从而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巩固不等于不变,拓展不等于扩大。过渡期已经过半,过渡期的帮扶政策不能简单固守不变,也不能简单扩大覆盖对象。要更加精细化,真正逐步过渡到乡村振兴目标上来。”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提到。

规模性返贫风险和趋势基本不存在,但也要关注新的返贫致贫风险点。基于对中西部地区121个脱贫村的跟踪调研,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提出,当前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运行良好,脱贫户内生发展动力有效提升,但各种慢性病、大量的村小学撤并、养老问题以及极端气候引发的自然灾害或将成为新的返贫致贫风险点。

农业领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显著的重要领域,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关系着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已关注中长期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并要求加强相关研究。原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农经观察学术指导陈晓华表示,“气候变化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相关研究需要学界和社会力量共同推进。”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基层干部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实践者,也是“穿针引线”的人,“线”引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政策措施能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当前,乡镇和村级干部中的优秀人才“留不住”,农村有文化的能人和青壮年“不想留”,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瓶颈。云南省文山市平坝镇人民政府副镇长李子光建议,要提高乡村干部的补贴,吸引优秀青年人才向乡村流动,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双轮驱动激活农业现代化动能

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领域科技和改革进展显著。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研究员毛世平提出,当前我国农业的整体研发实力迈入世界第一方阵,科技创新和经营体制改革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农村土地改革成效明显,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持续完善,支持保护政策逐步完善,有关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但我国农业科技和改革进程依旧面临不少挑战,农业技术领域存在着核心技术缺乏、部分农业科技创新低水平重复等制约农业科技发展的关键问题,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之间存在的“最后一公里”制约问题。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农业科技现代化。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刘长全提出,“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改革,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资源和科研成果丰富,但技术真正落实到农户时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在粮食生产方面未能紧密结合和广泛应用。”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农业农村局种植科科长罗松松谈到。其他基层代表也表示,农民是农业技术的终端载体,也是农业技术的最终使用者,农业科技的现代化要注重技术与农民的结合。“只有把农民的科技知识素质提升上来,我们的各项技术才能落实到位。”

农业人才的培养也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林万龙提出,要以大农业观和大食物观为指导,立足“农业大学怎么样为农业服务”这一问题,推动多元学科交叉,拓展农业专业外延,加快培养农业人才。

中国农业科学院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济民认为,农业农村政策制定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坚持大农业观和大食物观,关键是强化系统思维,统筹农业发展目标、任务、产业、区域、数据与资金,增强政策的协调性、稳定性、一致性和可操作性,稳定生产经营主体预期。

“农村改革要注重系统集成性”,毛世平也就农业改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既要建立健全深化农村改革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也要充分发挥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探索作用,同时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改革内容。”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见习记者 陈彦宇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